《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七卷本)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复旦大学 黄霖主编
中国文学三等奖
本书共分《总论卷》、《诗学卷》、《词学卷》、《散文卷》、《小说卷》、《戏曲卷》、《文论卷》七卷。卷首有《总前言》,在各卷具体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古代文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基本理路”、“指导思想”、“基本方法”等九个关系全局、面对未来的理论问题。《总论卷》从文学思潮、研究方法、学术范式等总体演变的层面上对20世纪古代文学的研究脉络进行了梳理。这一卷与《总前言》一起,集中显示了本书具有理论性、反思性与前瞻性的鲜明特点,不同于一般的关于20世纪古代文学研究的综述。其余各卷分别论述诗学、词学、散文、小说、戏曲、文论的研究历史,也都在尊重事实,尊重辩证法的基础上史与论结合。
本书追求的学术目标,就是在立足史实的基础之上,注重理论上的提升与历史演变轨迹的梳理,名副其实地构建了一部“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前中国近代文学会会长、山东大学郭延礼教授指出了本书在方法与论述方面的三个创新点:一、“从批评史的视角立论并以此建构全书的叙述框架”,二、“抓住一些重大而有影响的问题为切入点,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来透视20世纪古代文学研究的起伏变化”,三、“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色彩”(《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5月19日)。复旦大学杰出教授章培恒先生指出本书的特点之一是立足在当代,“能比较充分地显示出当前的学术精神,跟当前的学术趋势息息相通的”(《社会科学报》2006年4月6日)。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前院长齐森华教授补充了两点创新性:一是“有非常鲜明的反思意识”;二是“有多元的眼光”,但同时“每一本都渗透了作者的学术理念”。(《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这套书的出版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陈伯海教授说:“这是我所见到的有关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的力作,在同类里面是出类拔萃的。”(《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说是“目前关于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史最为全面厚重之作”(《中国文学研究》第八辑)。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华东师大前副校长郭豫适教授说:“看了这部书之后,我马上向几个研究生推荐,觉得这是很好的书。对于后人继续从事这个学科的研究,很有帮助,还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现在不良的学风。”德高望重的徐中玉教授也说:“这套20世纪学术史著作,确实是了不起的成绩。不总结学术史,一个学科究竟扩展到什么程度,我们就不清楚,我们现在要遵守学术规范,提倡学术创新,总结和编著学术史是十分必要的。” 山东大学郭延礼教授认为本书 “通过各种文体研究来透视20世纪文学研究兴替流变和走向,从中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为新世纪文学研究之借鉴”。作为2006年代表性的学术成果,本书被写进了教育部2006年度发展报告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古典组组长刘扬忠等写的《2006年度古代文学研究现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