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汇率理论与政策新框架的再探索》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10-13浏览次数:248

《均衡汇率理论与政策新框架的再探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

复旦大学    姜波克

经济学二等奖

 

基本思想: 首先,论文认为汇率水平受到一系列宏微观经济因素影响,因此,它的决定具有被动属性。汇率水平的变动也会影响一系列宏微观经济变量,因此,它的决定又同时具有主动属性。其次,论文认为汇率问题实质上就是国内外市场的相对价格问题。因此,论文以相对价格入手展开分析。再次,均衡的汇率水平不仅要有利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同时达到,而且这种达到要以不牺牲经济增长为前提。最后,论文的整个分析过程要建立在中国的国情之上,要力争做到能有效解释中国的现实问题。

根据上述基本思想,论文在社会调查和国情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和给定了一些特有的术语和条件,然后首先从静态角度建立了一个国内外市场的相对价格模型及在这个模型中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相互关系,然后从这个静态(短期)模型出发,越过比较静态模型(该文已另外发表),通过分析直接过渡到动态的长期模型,接着再从长期模型扩展到二个延伸模型,最后是论文的发现和结论。

主要发现: ①在分析了相对价格与要素投入的关系后,论文认为汇率的低估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有利于外延经济的增长;汇率的高估有利于以劳动生产率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提高,因而有利于内涵经济的增长。 ②通过支出转换效应,汇率的变动可把经济增长的来源在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进行分配。 ③在物价水平的约束下,实现经济增长的均衡汇率水平不是唯一的,而是一个区间。这一结论在指导汇率政策操作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④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汇率政策必须充分考虑内涵经济和外延经济的平衡增长。必须认识到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不可能也无必要始终保持一致。当名义汇率相对于实际汇率的低估或高估能沿着促进外延经济和内涵经济平衡发展的轨迹运行时,我们称这样的名义汇率水平就是基于内部均衡的长期均衡汇率。 ⑤根据长期模型,论文又推导出两个扩展模型,当名义汇率作反向(高估或低估)运动时会产生汇率失调,形成汇率失调的要素规模缺口或技术进步缺口。汇率政策的目标就是要避免这两种缺口的产生,当外延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时,要适时让名义汇率上升以便促进内涵经济增长;当内涵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时,要适时让名义汇率下降以便促进外延经济的增长,由此使中国经济的数量增长和质量增长获得平衡。

学术影响:论文于200812月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