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02年期间中国与能源相关CO2 排放的动态研究:能源供给侧与能源需求侧的相对重要性》
《Dynamics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in China during 1980-2002: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nergy-supply side and demand-side effects 》
《Energy Policy》2006年第12期
复旦大学 吴力波 金子慎治(日)松岗俊二(日)
经济学二等奖
1980年到2000年期间,中国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能源消费不增反降。但2000年以后,该趋势又发生逆转,再次进入快速增长通道。世界各国学者针对该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对90年代中期之前的历史趋势,分析结论基本一致。但随着完全因子分解分析技术的日臻完善,早期研究在模型构建、指标选择、基础数据等方面的局限性也逐渐凸现。特别是对90年代中后期中国CO2 排放逆势下行这一现象,理论界和政策界存在较大争议。本论文从上述问题出发,首先从应用层面分析了对能源供应、加工转换和终端消费全过程进行比较分析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现有的“需求侧模型”的根本缺陷和本研究基于能源平衡表构建“完全能源系统流动模型(以下简称全能流模型,对应文中的overall energy system model)”的建模思想,在此模型基础上,文章对1980-2002年以来与能源相关的CO2排放进行了分解分析。本研究发现在80年到95年期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CO2排放主要受到终端消费过程因素的主导。终端消费部门规模扩张所导致的正向上升效应被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结构转变所导致的负向下降效应所部分抵消。但在96年到00年期间,能源终端消费部门规模扩张所产生的正向上升效应明显缩减、而能源转换部门的负向下降效应则显著增强。
本研究首创出基于对数平均迪维斯因子分解分析技术的全能流模型(overall energy system model)。传统需求侧分析按能源平衡表终端消费部门展开横向分解;而全能流模型则先将能源平衡表按纵向进行过程分解、再按横向进行部门分解,从而首次把能源加工转换部门纳入到分析框架中。本研究将目前最先进的对数平均迪维斯因子分解分析技术运用到分析中。并通过数学转换技巧成功解决了残差项处理、零值处理和负值处理这三个前人一直没有克服的技术难题。该方法被能源经济学领域对数平均迪维斯因子分解分析模型的开创者B.W.Ang教授总结为利用这一模型处理零值和负值的三条定律之其中两条。
本论文2006年12月发表在SSCI和SCI共同检索期刊Energy Policy上,截至2008年末,被国际SSCI期刊论文引用五次。2007年1月,能源经济学领域“对数平均迪维斯因子分解分析模型”的开创者B.M.Ang即撰文专门总结本论文在方法上的创新,鉴于作者在Energy Policy上发表的这篇文章以及另外一篇与此相关的文章(2005年发表于Energy Policy33卷)的学术贡献,作者也多次被《Energy Policy》、《Energy Economics》(以上均为SSCI期刊)邀请担任国际匿名审稿人,对该领域文章进行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