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西学”:学科次第之论辩及其意义——略论晚清对“西学门径”的探讨》 《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 复旦大学 章 清 中国历史 三等奖 《“采西学”:学科次第之论辩及其意义——略论晚清对“西学门径”的探讨》一文,主要关注的是中国现代学科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重大问题。文章的基本结构是:一、引言:“次第”问题的多重表现;二、耶稣会士之“援西入中”:“穷理学为百学之门”;三、学科论述的转向:格致之学的内涵;四、“采西学”:学科次第问题的浮现;五、学科次第与“西学门径”;六、结语。 中国现代学科乃“援西入中”的产物,引出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西方分科观念是如何传入的;其二是中国本土是如何接引的。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作为“传播者”,其身份已决定了所谓“援西”是有高度选择性的,甚至不免迎合本土的知识架构;“接引者”呢,也往往将外来知识纳入其所熟悉的知识架构,尤其致力于从中发现西学之“关键”。此也引出了晚清接纳西学过程中值得关注的一幕——学科次第的论辩:尽管来华西人对知识分科观念的传播,也曾言及学科次第问题,然而所说之次第,主要着眼于知识训练的阶梯,将学科定位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与之适成对照的是,晚清对西学分科观念的接纳,却往往从价值上致力于探索各学科之次第(后集中辨析“西学门径”)。这些都构成晚清接纳西学重要的一环,也是审视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不可回避的问题。 本文的创新和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回应西方相关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2)广泛征引及评说国外的相关研究。(3)发掘此前学人较少利用的一些资料。本文发表于2007年,所谓学术影响与社会效益,或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说明。不过现在获得的评价都较为积极。在总结2007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时,将此文归为“4.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研究”。见虞和平《2007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