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人文社科跨学科对话 第29期 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系列 简报

发布者:宗一文发布时间:2022-11-16浏览次数:928

20221026日下午1530,光华楼西主楼1801举行了第29期复旦大学人文社科跨学科对话讲座,由本校历史学系张良老师报告最新研究成果《明兴甲辰纪元考实》,来自历史学系、出土文献中心和文史研究院的老师、同学参与了讨论。

讲座开始前,仇鹿鸣老师特别指出,近二十年来,域外文献与出土材料的挖掘可谓日新月异,对本土核心典籍的关注反而有所欠缺。二十四史修订工程开始后,学者就正史材料来源、版本系统和编修过程做出不少有益的探索,逐渐别开生面。从这个角度来说,张老师的既往选题与本次报告可谓有益的尝试。

讲座正式开始。张老师详细介绍了论文的写作缘起、结构思路和主要观点,指出朱元璋建国前,治下部分地区曾行用“甲辰”年号:具体而言,以甲辰起元,次年乙巳为甲辰二年,第三年丙午为甲辰三年,至丁未建号吴元年为止。并在揭示这一特殊年号真实存在的基础上,勾勒时空界线,并对背后原因提出见解。

以干支起元自有先例:十六国时,西凉李暠曾以“庚子”起元;隋朝末叶,夏主窦建德亦取“丁丑”建号。惟时空悬远,迄于元末,实无从取则。惟杨么南宋初年起事于两湖,与朱元璋兴兵之地有重合之处,又传同样以干支“庚戌”作为年号。因此,建元甲辰并非全无先例。若检讨这一年号行用的时空背景:从时间维度,甲辰建元之年正是朱元璋化家为国的关键节点,这一年他自封吴王,比照帝王规模建立制度;此外,从空间维度,它在不同地区分布存在差异,金陵等地鲜见记载,江西和湖广却行用广泛。张老师进而从朱明政权西线战势以及地方谣谶传统两个角度解释了这一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

报告完毕,与会师生展开热烈讨论。

仇老师认同甲辰年号存在于元末明初的事实。然十六国、隋代“先例”的影响是否被及元末,无疑需要警惕。在朱元璋辖下,年号使用存在空间差异,或许可以用“内外有别”加以解释,一如汉代,王国内以“王某年”纪年、国外使用汉廷年号。此外,论证中心、边陲情况差异,最好援用“同质”性材料,两相对照,以增强说服力。最后,仇老师结合自己既往研究,指出谣谶文辞暧昧,解释多元,越流行谣谶的地区,统治者对谣谶的利用往往越慎重;元末种种解释难免存在“后见之明”,研究者需尽量避免“倒放电影”的论证冲动。另外,古人使用年号未必都与正统认同有关,中下层人士往往但求实用。

胡晓丹老师猜测龙凤、甲辰年号同时行用,不排除分属公共及私人场域,存在正式与非正式之别;甲辰年号亦或在朱元璋治下普遍行用,只是后来被中央系统清理,仅少量存在于边陲地带。仇老师仍倾向于解释为内外之别,进一步举出吴越碑志私署年号之例。张小艳、陈晓伟二位老师围绕这一点补充了吐鲁番文书、高丽文书中私署年号的例子。

梁辰雪老师较关注几条与谣谶相关的史料,指出陶弘景《胡笳曲》不排除后人伪托,《南村辍耕录》所载“庚金窜甲木”殊不可解。此外,江西、湖广流行的是风水占卜之学,与谣谶、年号不宜全然等而视之。

陈晓伟、张小艳、温海清三位老师,赵迈禧博士还具体指出了论文中一些标点、引文问题。

张良老师一一回应了评议人的意见。

本次讲座于17:30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