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0日,由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主办、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承办的第五期人文社科“跨学科对话”在文科楼成功举行。本次会议聚焦于“新技术与城市治理”这一主题,来自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7位学者进行了主题演讲和交流讨论。对话会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熊易寒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超级博士后张晓栋老师进行了总结评议。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肖志国教授以“新技术的隐性成本与城市治理的人文关怀”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肖老师认为,新技术有着效率高、定位准和范围广的特点和优势,但当新技术的应用对象是人而非物时,就会产生技术普及、数字鸿沟、个体隐私数据保护等隐性成本。所以,在城市治理中,肖老师认为需要规范和引导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要通过倾听困难群众和特定人群的声音、制定合适的使用边界等来提升城市治理的人文关怀。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钊教授以“新技术与城市治理的新挑战”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首先,陈老师指出新技术运用带来了智能快捷的交通网络,让人与物得到快速的流动,造成了城市空间格局的快速改变。同时,大数据与AI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和商业应用。但新技术的运用,也带来了技术性风险和社会性风险。陈老师最后呼吁:新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在把新技术应用于城市治理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褚荣伟副教授以“城市管理的行为科技探索”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褚老师从技术应用中人的行为出发,通过丰富的现实案例,分析了新技术应用于城市治理中需要提升和改进的地方。褚老师指出所有的技术应用最后都会回归到人的行为,因此在使用新技术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让城市治理更加人性化和人文化,而非只关注技术本身的应用。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李寅讲师以“制度空缺、地方治理与中国企业专利行为”为题介绍了自己的新近研究成果。李老师从政商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快速增长的可能原因。研究发现:制度空缺越大的地方,企业专利申请数量越多。同时,制度越好的地区,企业科技投入的强度也越大,而且,政府的财政补贴与专利申请数量也呈现正相关关系。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杨肖光讲师以“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杨老师首先以SARS疫情为例,分析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缘由,然后具体分析了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和在城市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现实运行中存在的信息利用、基础能力和部门协调等方面的问题。最后,杨老师提出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是现代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但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支撑与辅助决策机制的建设与协同。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熊易寒教授运用上海的案例分析了“协同治理的新型组织基础”。熊老师首先指出了协同治理或跨部门治理难以有效运行的原因,然后具体分析了传统的跨部门协同与新型的跨部门协同之间的异同。最后,熊老师通过案例分析,指出了协同治理所需要的特定组织基础,新型的跨部门协同打破了科层制的常规运行方式,通过技术与组织的互动、信息与资源的共享,妥善处理了“集中”与“分工”的关系。
主题分享结束后,张晓栋博士进行了总结评议,与会的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认为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之间的思想碰撞是有趣的、具有启发性的,跨学科的交流和讨论可以更好地助力新文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