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对话 2020年第4期“ 乐与政通:魏、吴鼓吹曲探析”简报

发布者:左昌柱发布时间:2020-11-20浏览次数:672

20201111日,主讲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张金耀讲师以“乐与政通:魏、吴鼓吹曲探析”为题,在光华西主楼1901进行了一场精彩报告。本次报告为“复旦大学人文社科跨学科对话-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系列之二,召集人为余欣教授,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文史研究院、古籍整理研究所等十余名学者参与讨论。

张金耀讲师认为作为一种在政治仪式场合使用的特殊乐曲的鼓吹曲是能够有效呈现出汉魏之际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从演化趋势来看,自汉到魏,鼓吹曲大致是从杂叙多门转变为专述功德,其中缪袭所撰的歌词涉及曹操自起兵到曹睿即位的重要事迹,张老师认为这是接续《诗经·大雅·生民》等部族史诗传统的体现,其内容除了战争叙述以外,也着力描述君王勤政爱民的政治形象。同时,鼓吹曲涉及大量有关天命改易而且见于正史记载的符瑞,可见作者的歌曲创作应当是依据了朝廷的相关记录,这也是祥瑞的政治文化在魏吴政权的重要性的体现。相对的是蜀汉政权中的符瑞记录除了大臣上表之外基本未见记载,其原因可能与本国国史的记述隐晦和系统性的缺乏有关。而合法性竞争不利局面的东吴尤其看重符瑞,故此其鼓吹歌词中也有浓墨重彩的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吴鼓吹曲的歌词未提及孙策孙亮这一情形则与二人在孙吴政治系谱中的位置有关。最后张老师认为,汉魏之际的重要政治文化、政治结构和历史事件的变迁与特征均可以从鼓吹曲中听到合奏和回响。

历史学系隋唐史的仇鹿鸣教授认为本讲座用乐曲和诗句文本来关照汉晋历史变迁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提出几项疑惑:其一,大量的鼓吹曲来自时间更晚的《宋书》、《晋书》,其中追述的有关汉代鼓吹与汉代的原貌有何差异?是否有魏晋人发明了鼓吹传统后,接受这一传统的六朝士人人为延长了鼓吹的历史,故而将汉代的某些诗歌定为鼓吹的可能性?其二,魏吴鼓吹曲也可能并非一次完成,而是不同年代的书写层累叠加所致。其三,张老师将吴鼓吹中没有孙策的原因定为孙权压制孙策一系是可以成立的,但牵扯到江东化不免画蛇添足。

中国语言文学系专攻唐代文献的唐雯教授强调还是要注重乐府在的一面,从汉到魏可能旋律乐曲未曾大变而歌词属于新作,故此现存的歌词长短和内容的重要性不宜高估。而且其中也可能存在民间音调雅化成为庙堂之音的情形。

文史研究院艺术史方向的邓菲副教授咨询了借助汉画像还原演奏场景的可能性,以及其中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痕迹。

历史学系专攻内亚民族史的胡晓丹青年副研究员提到了鼓吹曲与基督教赞美诗的比较研究的可能,以及四声与曲调的关联问题。

历史学系专攻秦汉史的马孟龙副教授则认为音调反而较之歌词更易被记住和流传,同一曲调的呈现效果完全可以根据歌词重写而发生改变。魏吴的鼓吹歌名也是取自诗的首句,或许可以佐证魏吴二国的鼓吹旋律相同而歌词有异。

中国语言文学系专攻宋词的赵惠俊讲师同样认为汉代的鼓吹铙歌属于与庙堂之音不同的俗乐,魏晋之时很可能出现了雅乐散佚而俗乐保留的情况,故此魏晋重新拟定音律时只能因陋就简而选用民间俗乐。

在经过热烈的讨论后,18:00,此次跨学科对谈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