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5日下午,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中国期刊协会秘书长刘晓玲,中国期刊协会会员部主任彭一骎,以及上海市期刊协会副会长姜佑福一行莅临复旦大学考察调研期刊工作。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汪涌豪等出席调研会,会议由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顾东辉主持。
陈志敏副校长首先对中国期刊协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期刊协会给予复旦大学期刊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并热烈欢迎各位专家的到来。他简要介绍了复旦11种文科正式学术期刊,其中《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大,获得了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他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复旦大学主办的各家期刊,更是要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的精神,守正创新,做好特色栏目建设,刊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与宣传不断引向深入。
汪涌豪主编以“不忘初心,守正创新,打造高校一流学报”为题予以工作汇报。他从政治导向、学术创新、决策服务、重要举措、办刊规范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办刊体会与经验。他指出,复旦学报创刊于1935年,以“坚持学术本位,反映时代精神”为办刊宗旨。政治上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弘扬主旋律,全面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立足职责使命,勇于担当作为,高度重视决策服务,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不断创新办刊举措,设置重要专题专栏,既加大对学术新思潮的反映,又注意回应当下,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推出有学理、接地气的深度分析文章。复旦学报积极倡导学术创新,坚守学术本位,高度重视文章的原创性、思想性,坚持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举、本土研究与域外研究兼收的方针,一直积极致力于刊物质量的提升,努力推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的论文,以求在确保基础理论优势的同时,昌明与兼容新的学术理念与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高校学报在传承文明、引领学术和创新理论方面的重要作用。
吴尚之会长对此次调研会进行了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了复旦学报的办刊思路与举措,复旦学报是一份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社会反响的刊物,相关办刊经验值得全国期刊同仁借鉴,具有很好的推广意义。吴尚之会长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学报的办刊举措和特色:第一,坚持正确办刊方向,把好政治导向关;第二,坚守学术本位,倡导学术创新;第三,勇于担当作为,积极服务大局;第四,回应战略需求,加强办刊策划;第五,加强学术规范,做好“三审三校”。对如何办好学术期刊,他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坚持办刊特色,服务时代需求。没有特色,就没有期刊的发展。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服务”上:一是服务学校,为学校发展与建设服好务。服务并不矮人一等,中国共产党的的创始人既有革命情怀,也有文化情怀,有很多人都办过报纸与杂志。二是服务于学科建设。高校文科建设,需要学术期刊的支持,把新学科、新的优秀成果及时反映出来。三是服务于学术发展,为学者们服好务。四是服务于工作大局,具前瞻性眼光与思维,引领期刊健康发展。第二,坚守学术初心。学术期刊的初心就是刊发高质量高水平文章。一流期刊须有一流文章来支撑,要切实提高办刊品质。第三,加强队伍建设,打好办刊基础。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编辑队伍建设。要切实解决编辑所面临的问题,比如职称评定、绩效待遇等等。编辑队伍稳定了,就能安下心来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就会慧眼识珠,约到好文章。二是作者队伍建设。各家期刊都要把作者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主抓,责任编辑须与文、史、哲、经、法、政等各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建立稳固、友好的联系,把“一流学者一流文章”落到实处,扎实推动人文社科期刊健康可持续发展。
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新征程,学术期刊应当把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为始终不渝的重大任务。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促进学术期刊的发展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