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简替代与汉魏晋初文学新变》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10-13浏览次数:457

《纸简替代与汉魏晋初文学新变》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

复旦大学     查屏球

中国文学三等奖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一、简纸并用与简重纸轻的观念  从东汉中后期至三国前期,文学的文本载体处于简纸并用与转换阶段。纸本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工具,起初只是一种非正式的文本形式,在当时还存在简重纸轻的观念。东汉的崩溃,加速了简纸替换。二、纸本的新型功能对写作方式及文学价值观的影响。纸本写作释放了写作空间,使创作思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纸质的轻便,改善了文本传播的条件。个人作品发表与传播的简便与自由,直接推动了文学的自由化与情感化的发展。三、文本形制之变与文体论的发达及用典之风。初期的纸写文本的非规范化与纸写文体相对自由的表达方式,破坏了原有的简帛文本的规范,这则需要重新确立与纸写时代各类文体相适应的新的文体规范,由此导致当时文体论的发达。随着纸与纸本文献的流行,文人的知识量与知识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其审美趣味也相应发生了改变,诗文用典成风即与此相关。四、文本观念转变、文本形态转型与文本流传的失序。在大量的纸写文本流行之后,附于纸上的娱乐化通俗化文学的地位开始上升。小说因纸本地位上升而得以流行即为其中一例。纸本由边缘状态成为文本载体的中心的转换初期,造成了一些文本流传的失序,主要表现为无名氏作品流行、托名之作较多、“伪书”增多等。从这一角度,可对《苏李诗》、《古诗为焦仲卿妻所作》、《古诗十九首》等的流传问题做出新的解释。

论文主要创新点在于发现了三至四世纪时期纸取代简帛这一物质技术对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从这角度,对汉魏晋初文学现象作了阐释。其价值在于可具体认识文本媒介工具的进步对于文化演进的作用,对于认识当代电子文本与网络写作对于文学发展的作用以及应对网络文学对于传统文学的冲击,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论文学术反响良好。如刘跃进先生言:“近来读到复旦大学查屏球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文章《纸简替代与汉代魏晋初文学的新变》汉(2005年第5期)就初步涉及到这个问题,很有意义。”(马世年《走向通融:汉魏六朝文学史的文献学研究——刘跃进先生学术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3)。《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或转载大部或全文转载,《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第一卷第一期,译成英文全文发表。并获得2006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