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10-13浏览次数:624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

《复旦学报》20056

复旦大学     陈思和

中国文学一等奖

 

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与西方的先锋文学运动是同时产生于二十世纪早期的激进文学运动,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激进的政治批判态度、颠覆传统文化的决绝立场、语言的求新求变的探索以及对唯美主义文艺观的批判。研究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先锋性因素,是为了更好地把握20世纪文学在古今演变的过程中如何的两种形态:一种是依循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自然演变的文学主流;一种是以超前的社会理想和激进的断裂态度实行激变的先锋运动,两者的关系构成了中国20世纪文学古今演变的发展历史。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五四”新文学作家对西方先锋文学运动的关注;二,中国先锋精神的特征:吃人意象、对抗性批判和语言欧化;三,五四新文学的先锋精神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文学现象和文学资料的不断发现,要求研究者通过文学史理论的自我更新和整合,完成新一轮的关于20 世纪文学的描述和理解。这就势必涉及到对“五四”新文学运动在整个20 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和作用的重新认识和界定。本论文所要探讨的,是把“五四”新文学运动及其发展形式放在整个现代文学创作状况中,力图更加准确地把握它在当时的意义与作用,以及它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和文学传统的发展过程。它究竟是20 世纪现代文学的唯一的源泉或者是唯一的传统,还是20 世纪文学中一个带有先锋性质的革命性文学运动? 它是如何在整个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发挥作用的? 它又通过怎样的形式来体现它的先锋性? 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一系列的文学史现象的再评价,本文从分析“五四”新文学运动所含有的先锋性因素着手,从先锋文学运动的意义上来探讨“五四”新文学运动对当时中国文坛所产生的作用,进而为研究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思路,供研究者进一步讨论。

    著名现代文学专家吴福辉先生在《当新旧文学界限的坚冰被打破》一文中评价道,陈思和提出的问题其实并不局限在五四,而是牵涉到现代文学研究整体性全局性的一个看法,即消解历来的所谓新旧文学的厚障壁,来重新阐释中国20世纪文学的历史。今天提出先锋性问题,一方面在于重建一个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视野,一方面又与当下关于文学性的讨论相关。在文学史建构和文学本体论两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及由本文直接生发的《先锋与常态——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一文(陈思和 著,发表于《文艺争鸣》20073月),在先锋文学和现代主流文学两者的关系上进一步展开讨论,引出对20世纪文学重新评估的新的价值体系,在学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热烈的讨论,诸多文章围绕此主题展开评论和探讨,不断继续作用和影响着当下的研究和文学史书写的立场。为学界尤其是青年人更好地把握20世纪中国文学史以及当下的文学现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眼光和支持与借鉴。

    本文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转载,并有英文版:“The avant-garde elements in May Fourth New Literature Movement”发表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刊物上,在多次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上被提及和讨论,在国际学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