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解读》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10-13浏览次数:1032

《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复旦大学    戴从容

外国文学三等奖

 

本书包括前言、开篇、正文、附录、后记、参考文献。开篇概括了《芬尼根的守灵》(以下简称《守灵》)情节内容和风格特征。正文从词语、叙述、结构、文体等方面进行文本细读,并分析其美学原则和美学传统。附录包括缩写、创作时间表、结构图、作者年表、民谣《芬尼根的守灵夜》。

 

詹姆斯·乔伊斯的《守灵》在形式上有4个突出特点:语言上的混成词现象、叙述上的饶舌、结构上的离题、文体上的杂糅。这些特点都建立在自由美学原则之上。《守灵》表现的是人类(主体)在历史循环(时间)中的活动,与此相应,其美学自由也主要指时间的自由和主体的自由。一方面与束缚于时间和因果逻辑、用结果取代过程的人生观不同,《守灵》强调过程和体验本身的意义;一方面借助层出不穷的离奇意象和性描写,使人的本我得到自由宣泄,并由此获得巨大的创造力。不过《守灵》的自由更是辨证的自由,是在规则中传递出对规则的超越。

《守灵》以作者自造的混成词、变形词、组合词等为主。自造新词对作者来说突破了既有词语包含的社会束缚,在创造中营造自由的艺术世界。对读者来说词语的无限衍伸提供了解读的自由,使文本成为开放的空间。叙述上,《守灵》通过以叙述者的“讲述”为主的叙述表演,通过将叙述者变为风格化的“说故事的人”,通过近乎饶舌的言说方式达到“言语的喷涌”,使叙述成为叙述者的快乐言说。在结构上,《守灵》一方面建立有序的循环结构,使个体行为在循环中超越时空限制,获得宇宙和社会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另一方面又通过身份、意义等的分岔建立起时间的迷宫,使结果因不确定而让位于过程;并通过离题有意破坏逻辑联系,在封闭的结构体系之外打开另一个空间。不过《守灵》的文本并非无限制的分散,而是通过“结点体系”将看似分散的材料连接在一起,从而更接近康德所说的看似自然又包含创造者意图的艺术世界。在文体上《守灵》通过文体碎片的杂糅,文体狂欢般的跳跃转换,成为文体的“万花筒”,消弭了小说文体的界限和等级;此外通过在文体边缘放入颠覆性话语、在主导文体中放入边缘文体,《守灵》探索出一种以边缘化的对抗为主的文体形式。文学史上包含自由美学思想的同类作品虽然没有形成明确的思潮,却代表着艺术的一个发展方向,这种自由美学对后现代的文学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就国内研究来说,本书有助于了解乔伊斯的思想和艺术发展轨迹,深化对乔伊斯其他作品的理解,加深国内的乔伊斯研究;就国际研究来说,本书提出的自由美学及对此的论证,丰富了对《守灵》乃至乔伊斯的整个创作的理解;此外,由于《守灵》被视为后现代文学的先驱对,本书对《守灵》的解读,尤其是本书提出的自由美学思想,可以深化对后现代文学的理解。

 

康慨在《戴从容:破解文学史上头号天书》中介绍了本书,刊于《中华读书报》,2007530,第18版。李汝成在《打开〈芬尼根的守灵〉迷宫的钥匙》中介绍了本书,刊于《文汇读书周报》,2007727,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