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土壤中,以匠人精神治冷门绝学,俞樾诞辰200周年纪念研讨会暨《俞樾全集》新书发布会举行

发布者:王宇欣发布时间:2022-01-04浏览次数:1747

作为晚清著名学者,俞樾四岁随父母举家迁居临平,在此结婚成家、中举人、成进士,寓临平凡三十年,不异故乡,著有《临平杂诗》等饱含情感的作品。

作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汪少华和团队8年磨一剑,整理出版《俞樾全集》,是对俞樾学术思想、文字作品的系统呈现。



1225日,“俞樾诞辰200周年纪念研讨会暨《俞樾全集》新书发布会”以线上线下方式在杭州市临平区、复旦大学同步举行。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临平区委书记陈如根,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江苏凤凰出版社总编吴葆勤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俞樾全集》主编、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秘书长、复旦大学教授汪少华,《俞樾全集》主编、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东南大学教授王华宝,《俞樾全集》序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刘永翔,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文系教授陈尚君,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教授何俊等专家学者以及复旦大学、临平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活动。



会上,临平学研究中心专家顾问聘任仪式和《俞樾全集》新书捐赠仪式举行,汪少华、陈尚君、何俊受聘为临平学研究中心专家顾问,江苏凤凰出版社向临平区赠送《俞樾全集》。

秉承倡导学以致用精神,大力推动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陈志敏在致辞中代表复旦大学对活动的举行表示祝贺,对嘉宾的莅临表示问候。他指出,在俞樾诞辰200周年的重要日子,在上海和临平两地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举办纪念研讨会和《俞樾全集》新书发布会,不仅要通过纪念江南历史文化人物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秉承和倡导“学以致用”的精神,大力推动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底蕴深厚,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实力优势。临平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江南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特色。未来,期待双方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深入开展科研领域的项目合作,为实现地方高质量发展、促进大学研究创新提升做出更多贡献。


陈如根在致辞中代表临平区委、区政府对嘉宾的出席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俞樾是临平历史文化名人,其启蒙学习、组织家庭、为进京所作准备等均在临平完成,其居住之地如今被辟为街心花园,花园中为他立像,怀念他为临平文化作出的贡献。区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区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进步具有深层次的动力支撑作用,临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当前正在全面实施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建设,进一步弘扬区域特色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本次研讨会在临平与复旦大学两地连线召开,对于挖掘临平区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临平区文化名人金名片、提高临平区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必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诚挚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关注临平文化发展,共同谱写临平文化的崭新篇章。


刘钊在致辞中代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对研讨会、发布会的召开以及《俞樾全集》的出版表示祝贺。他表示,俞樾是清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著述丰硕、成就卓越,为传统文化的延续贡献了毕生努力,当代学人应学习其精神,自觉担负文化传承的使命和经世致用的追求,将学术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对标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学以致用解决当前社会和文化的实际问题。今天发布的《俞樾全集》是目前为止收集俞樾著述最全、整理最深入的丛书,对原来存在的错误和缺漏进行了补正和弥补,既是对俞樾诞辰200周年的最好纪念,也是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员成果的一次成功展示,恰逢其时、两全其美。研究会的学术研究领域与俞樾先生所研究的经史有很高的关联度,希望与临平区继续保持联系,把整理、研究和传承俞樾先生的学术著述和学术思想工作持续做下去。


吴葆勤在致辞中表示,俞樾诞生于浙江德清,求学于杭州临平,晚年寓居于江苏苏州,江浙两省纪录了他漫长的人生轨迹,作为江苏的出版社,能够在其诞辰两百周年之际推出《俞樾全集》,是对他最深切的怀念和最崇高的敬意。俞樾治学领域宽广,涵盖哲学、史学、文学、语言、艺术、宗教多个领域,纵横交叉,难分畛域。2000年以后,俞樾研究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引起越来越多关注,这是《俞樾全集》整理与出版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所在。尽管俞樾部分作品早有整理本问世,但古籍整理与出版的工作从来不曾止步于某个时代,以新材料、新方法、新视野、新需求,引导大家不断刷新前人的成果,攀升时代的高度,是古籍出版事业的应有之义。



在纪念研讨会上,汪少华,刘永翔,陈尚君,何俊,浙江省地方志专家委员会委员、杭州市志鉴专家库成员、区史志学会名誉理事长王庆,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志峰,王华宝等专家学者先后交流发言,围绕俞樾的学术价值与内涵展开深入研讨。


本次活动由中共杭州市临平区委、杭州市临平区政府、复旦大学主办,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协办,中共杭州市临平区委宣传部、临平学研究中心、杭州市临平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临平区临平街道承办。

在复旦的土壤中,以工匠精神治冷门绝学

作为晚清国学大师,俞樾(1821.12.251907.2.5)培养了章太炎、吴昌硕等众多人才,既是晚清汉学的绝响,又是清末民初学术勃兴的前奏,对国学的传承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蔚然为东南大师”,被誉为“一代儒林宗硕,湛思而通识之人”。其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子学、史学、文学与书法创作,成就卓越,著述丰富。他以“通经致用”为学术宗旨,以“梯梁后学”为学术取向,讲学近四十年,其大胆置疑、兼收并蓄、务求通博的学术风范,对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晚年,俞樾命人在杭州南高峰凿石壁,用洋铁箱密封埋藏了近五百卷《春在堂全书》,藏之名山,以待其人。如今,在他诞辰200周年之际,包含他毕生著述的《俞樾全集》得到了精心整理出版。


《俞樾全集》由汪少华、王华宝主编,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全集32册、953万字,历经八年整理,是对俞樾学术思想、文字作品的系统呈现。

奉献一部后出转精的《俞樾全集》优质整理本。这是主编汪少华主持整理《俞樾全集》的目的。

故事要追溯到2012年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年会期间,汪少华从研究会同仁、东南大学王华宝教授处得知一个消息,凤凰出版社申报的《俞樾全集》列入“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王华宝代表社方邀请他主持整理。

当时俞樾的部分著作已有整理本问世,包括《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钞》、《九九销夏录》(含《第一楼丛书》的《湖楼笔谈》《读书余录》、《曲园杂纂》的《达斋丛说》)、《第一楼丛书》的《古书疑义举例》、《右台仙馆笔记》、《耳邮》、《七侠五义》等,但尚无全集整理本。

对于这个邀约,汪少华没有犹豫。在他看来,晚清国学大师俞樾不可无全集整理本,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同仁服膺章(太炎)黄(侃)学派,而俞樾是章太炎的老师。有此渊源,加上正在进行的《周礼正义》点校颇有收获,且复旦大学不轻视古籍整理,科研无量化考核,于是欣然接受。

次年,汪少华与王华宝申报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开始物色具有相关研究的学者,分头开工,力图为学界呈现一个出色的点校本。

面对已有的点校本,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再点校。何为再点校它是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已有古籍点校本的再次(重新)点校,目的是对原有点校本在标点、校勘两方面存在的错误与缺漏进行订正弥补,所谓后出转精汪少华如此诠释自己与团队成员所从事的这项冷门绝学

在他看来,整理《俞樾全集》,关键在于,尽量做到校对不错字、标点不破句。为此,以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将古籍点校工作的质与量做到极致,贯穿了《俞樾全集》整理的全过程。

此次出版的新书,虽然以《春在堂全书》为底本,从量的方面来看已有突破,例如《曲园四书文》以光绪十四年本为底本,增入光绪十九年本下卷与附刻的八股文29篇、试帖诗4首,增入《曲园拟墨》中的八股文1篇、试帖诗8首,附录光绪二十三、二十四年《申报》发表的八股文2篇,这是同类整理本中没有的。

为求在质上取得成效,团队不辞辛劳,反复校对,两位主编分头再度核对底本,仔细斟酌标点,改正错误,不放过一点瑕疵,因《东瀛诗记》《东海投桃集》中原有日本人名字号几处空缺,他们特地请在京都大学做研究的博士后查证资料,补出校记。

如此精益求精,是为了给大厨们提供尽可能好的食材,汪少华形象地解释《俞樾全集》整理的意义。他将相关学术共同体比作一个厨房,其中,古籍研究者为大厨,负责挖掘与烹调出各色食材(古籍)的滋味,而古籍整理者则是食材提供者,我们的使命是以工匠精神保证食材新鲜安全无添加剂,让大厨们能用这份食材作出更好的菜来。

培养人才,则是《俞樾全集》整理的另一重意义,我指导的两名博士生和一名硕士生以俞樾著作研究为毕业论文选题,锻炼古籍整理能力,顺利完成了学位论文,各册整理者在点校的修改完善中也提高古籍整理水平。


《俞樾全集》整理的顺利结项出版,除团队成员的密切协作外,汪少华将之归功于复旦大学这个平台,是学校提供了充裕的空间和宽松的氛围,没有量化考核的压力,让我们能沉下心来专心做古籍整理,从事冷门绝学。

所谓冷门绝学,也就是以超常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一般人不愿或不能做的事情,主持整理出版《俞樾全集》期间,汪少华点校的《周礼正义》获致敬国学: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编著的《〈考工记〉名物汇证》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总之是这个整理本要对得起著作者俞樾,对得起复旦大学这个平台,对得起各种同类整理本。汪少华说。